簡單粗暴的英文學習

Jerry 何吉瑞
Sep 15, 2021

--

其實沒什麼機會真的來看海啦…這都照騙

免責聲明:某吉在美國目前只待一年,英文能力在艱苦進步中,此文謹記錄本人學習歷程,並討論英文教育部分,要好好學英文請左轉找更多更厲害的大大,本文出現多名角色,若有雷同純屬巧合

「把小孩丟到一個全英文的環境,他自然就會說了」

「就讓小孩看英文的電視、報紙,讓他沈浸在那個環境裡」

這句話出現在多數台灣小孩的童年,聽起來合理到不能再合理,簡單來說就是說服家長把小孩子丟出去唸書時,不要擔心英文程度的問題,後來某吉小六那年,和家人參加一場紐西蘭營隊說明會(後來沒去),印象很深那時候主講人,農場主人Bob把這句話反問家長

「那麼今天各位家長,如果把你丟到一個只有日文/韓文/西班牙文,反正你完全不會的語言環境,你有辦法就自然會說了嗎?」

我想這就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misconception,語言要敢講,這個話我們從小聽到大了,但是真正要從零開始的話,敢講真的就夠了嗎?就像一個今天從來沒摸過棒球的初學者,你告訴他不要怕球,上去紅土只管適應彈跳,然後用正常的強度打滾地球,就算他真的天生勇者,在學會接球之前很有可能先被打到掛彩

好,那問題來了,如果說丟到英文環境之前要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,那到底什麼是足夠的練習呢?考試真的是紙上談兵嗎?

號稱台北第一志願的學生,英文教出來是只會考試,還是實戰也不弱於人?(圖片來源:風傳媒)

國高中篇

某吉在國中高中期間,主要英文學習還是來自學校教材,小學有上英文補習班,但自己感覺幫助不大,曾經上過外師的課,後來想想他大概就是國外混不太下去來台灣當補教老師那種,回到正題,以課綱內英文教材來說,我認為還是可以達到基本程度的交流

第一次真正用英文和人交流,大概是高一的時候和德國來參訪的學生,當時組內同學比較害羞,臉皮厚的某吉就隨便講了個建國中學的名稱由來,聊著聊著也就這麼混過了十幾分鐘吧,這個階段用到的幾乎都是堆疊國中所學,至於什麼補習班教的進階文法,講話當下基本是不可能想起來的

高中三年的英文課幾乎沒什麼在上,值得一提的是去張維英文補習,一開始張維強調,他和其他補習班老師不一樣blablabla,教材是新聞英文,讓學生從看報紙中學習英文,同時補充一些考試範圍內的文法,所以這回到了本文開始第二句話,讓學生從一些「課外」的東西開始接觸英文,張維有一次說,建議學生開始看英文報紙、聽ICRT(當年為美軍開設的廣播頻道),英文自然就會進步了

當時覺得,好像對…又覺得好像哪裡不對…,報紙、廣播這種東西就算是中文我都不常看/聽了,只好回家每晚看半小時CNN,K空中英語,而英文並沒有真的提升到哪裡,段考照樣炸裂,反倒是高三靠著死背單字文法硬是衝了個15級分上了台大,但是同時班上有位我蠻確定他平常不念任何課內書的Y同學,靠著大量接收英文影劇,每次英文他都能考得不錯,問他英文就說「沒有人這樣講話」或是「就是這樣講話」,這讓某吉有了疑惑,到底依靠課外教材學英文是不是個好方法?又要怎麼把所謂「課外英文」的能力,真正轉化到考試英文,或者實戰英文上?

中文版的教科書有人說短多長空,作為過渡期教材我認為還是可以的

台大篇

在台大的第一年還在念材料系,當時打開課本,原文書上全英文基本傻住,老師講義也全英文,office hour問普化助教說某某觀念有沒有中文翻譯,助教說科學的東西你必須看英文的,但某吉不會那麼容易放棄,於是開始跑台北車站的書店街,尋找各大原文書的中譯本,記得有找微積分、普物還有材料科學導論(簡稱材導)

當時材導的H老師,強烈不建議我們買中文版,當時速成觀念挺好,至於以後的問題那是以後再說,結果也很妙,微積分這種數學課,靠著中文版還有朱樺講義,考試表現都不錯,而材導這類專有名詞多,有些地方又考解釋的名詞,即使是opened book可以直接拿中文版出來,翻來翻去看都顯得吃力

這樣hybrid學習方式一陣子之後,從某個moment開始,基本上已經可以依靠英文學習,線性代數買了中文版,但基本上用到頻率已經很低,大部分時候是對作業解答,加上大一英文都拿A+,課堂上報告的時候講起來自己感覺算順,也讓某吉有了一點英文進步的錯覺

你眼睛,不對,你耳朵真的業障重啊

第一份比較長的英文term project report (雖然大部分不是我寫的)

大二到了電機系,開始習慣上課講話用中文,作業/考試/project都用英文這樣的模式,大三選了和麟老師用全英文授課的演算法,也開始看研究相關paper,term project reports、slides和CV都英文化,如果歲月靜好,那麼就會持續這樣下去,但是這裡遇到一個拐點

大三的暑假研究有小成,開始接觸寫paper這個環節,然後就遇到了H教授實驗室都懂的,修煉英文的地獄,好像人生前20年學的英文都不是一回事,科技寫作的英文用字如何用,英文講故事的邏輯該如何表達,都像重新學習英文一樣,開始可以挑很多寫作的毛病,尤其一些留學文件,好像都可以挑出小至文法、大至架構上的問題

而英文寫作的學習是長久的,每當自己覺得「好像會了什麼」的時候,往往就會寫出一篇前文不搭後語的文章然後被打臉,總之這樣到了畢業,英文的使用上慢慢不是那麼稚嫩後,也開始有了一些機會真的接觸到外國人

畢業後在台大當了半年的RA,主要合作同事是西班牙人Manuel,英文講得很好(很多歐洲人英文其實不溜…),想說這是難得的機會,group seminar就用英文報告討論,記得第一次上台光在outline就卡死,當下真的很想切回中文,但是抱著放棄一次就不會再有下一次的精神,硬著頭皮是講完了那次,然後一次,再一次,緩慢進步,包括和Manuel私下的討論,算是真的感受到「英文要敢講,但不是只有敢講」

回到考試

即使在生活中使用英文的比例大幅增加,一些場合也會遇到外國人,當某吉在準備GRE/TOFEL這種留學考試,還是花了比別人多好幾次考過那個門檻,而且最後也是依賴新東方留學機構的題庫狂刷,單字狂背才過去,英文口說講著一些,其實我用中文可能都講不好的題目,多考了幾次才過了320/100的門檻

若干月後某天我在滑LinkedIn時,找到Manuel的profile,這位英文講得很好,溝通幾乎沒有障礙的朋友,他的托福成績好像是101還是102,總之當下我非常納悶,說話感覺幾乎是母語者的他,居然TOFEL考得比很多台灣人還低?

考試英文能否轉化到實際英文,一直是個長期辯論,這裡先做出個人的看法,如果你這場考試落在一兩年之內,那麼不推薦使用長期的方法讓英文進步,因為好好分析考試出題分向、背單字刷題,絕對有效多了,如果你真的要用課外英文來進步,也不要希望那些東西會怎麼幫助你考試,除非是從小培育課外英文的人,就像是本來在台灣的老司機,到別的國家考照,基本就是熟悉交通規則的差異,開個幾圈就可以去考了(恩…好像舉了一個很多反例的case)

2019 ICIP亂拍

第一次實戰

有了所謂的寫作基礎、還有一定程度上在工作使用英文後,比較印象深刻的一次英文實戰,是2019辦在台北的ICIP會議,我們家H教授當東道主,剛好在申請PhD的某吉也準備跟一些學長姊甚至老師投石問路,這個時候發生第一個問題:英文,真他媽不是敢講就好

首先,身為一名幫自己打廣告的PhD申請人,希望盡量讓人感受到自己的禮貌不失專業,同時希望從老師或學長姐手上獲得有用的資訊(目前在做的project、領導方式),進行一段有目的的對話,相對平常聊天、甚至工作那種情境,真的是差異蠻大的

首先,中性用字的禮貌就是很多台灣環境下不會教的,例如問人是否了解自己的意思時,可以用”Is it clear?”或”Does it make sense?”這種相對中性的字,就不要用”Do you understand?”這種聽起來有點質疑性的字,但同時類似”Do you get the point?”或”Are you with me?”也算母語者常用字,這之間的差別就真的是藝術了XD

當時的狀況是,光是思考禮貌用字就耗掉一大部分腦力,剩下的腦力用在問自己想要的資料,幾乎沒有多餘的力氣去推銷自己,而最失敗的一次在於和Georgia Tech一個當時很想去的Lab,我先有意無意走過那個Lab的Poster前面,想說前幾天已經跟好幾個人交談過,問題應該不大

“Hi!!!!”眼神對到的瞬間,poster前那位大哥用超級宏亮的聲音跟我打招呼(後來仔細查查,此人美國海軍退役…),興致勃勃地介紹他的work,而有點被嚇到的某吉,很吃力地跟上他的語速,他的作品相對會場其他也要多花一點腦力理解,隨意問了幾個問題後,開始說明自己對Lab的興趣,這時候我還沒察覺到老師就走過來…

那位大哥也很友善的介紹我給那位老師,而某吉當時已經有點慌了手腳,和老師對答的過程可想而知,問了幾個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,握了個手雙方就結束了緣分,後來也沒申請上那間實驗室,當然不能完全歸罪於這次實戰,但是畢竟是錯過了一次可以好好加分的機會,仔細想想,這樣的場合即使是用中文,都是必須要沙盤推演幾次才能做到勉強合格,更何況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,真的只會原地爆炸,寫作英文和實戰英文,又是兩回事

Willie Mays Plaza,舊金山巨人球迷的應許之地

第二次實戰

吸取經驗之後,隔年年初Covid爆發前來到灣區,參加人生第二次國際會議,這次同樣有一些有興趣的老師要交流,出發前多次推演遇到誰要問他哪個project的事情,準備算是更充足一些,而出發前剛和Manuel、H教授一起改paper,所以自認還是在一個對英文能力稍有信心的狀態

會議的過程大致順利,行程的安排上大多也能自理,比較有趣的插曲是成功問到一位老師談了幾句,想說我下午去聽了她的報告後再來深聊,但是下午那位老師的報告又讓我有了懷疑,她完全是母語者,目前在全美ECE前15的學校當老師,而那次報告的水準我甚至覺得不如一般在實驗室聽到的報告,而另一位faculty是主席相對忙碌,只有停下他快速聊天,於是第二次實戰就在交換了一些資訊後草草收場

後來某吉的報告就是中規中矩,如果就這樣結束,可能會進入一個,中文講不好的東西英文也不會講好,這種有講跟沒講一樣的結論,但事情往往沒有這麼簡單

會議結束前一天晚上,好奇寶寶的我走了20分鐘去吃in n out,還特別做了功課要吃animal mode,結果點餐上因為不確定速度稍慢之外,飲料上也和店員溝通了一陣,台灣會習慣直接告訴店員我要可樂/雪碧,而美國速食店(疫情前)有些是直接給你杯子,所以說個drink就可以,這只是開頭

後來到了Berkeley一帶找家安等人,第一天到那邊的晚上吃了一家泰國菜,當時用台灣的習慣直接和店員講了我要什麼,店員走了之後被家安機會教育了一下,”Can I have”或是”I would like to have”這種字加在點餐前面是一個禮貌,仔細過了一下腦袋,似乎沒有在任何的課內教材/科技寫作當中學到這種東西,所以生活英文,這又是一個新的領域

後來包括買菜、搭車等等,都因為文化上不理解有些struggle,大體來說還是跌跌撞撞過來,但是也發現了一個更新的大陸,比起寫作英文、會議實戰英文,更沒有人會教,每個地方也不見得一樣的生活英文

靠海就是要來魚市場買好吃的海鮮啊 但是海鮮名稱要先查清楚喔XD

留學篇

後來半年包括當兵,英文能力基本重置,一陣混亂後來到聖地牙哥念PhD,遇到了現在兩位advisor,一位新老師Nick,道地美國人,講話算快,在聊天當中學到很多英文,有時候真的就是跟著母語專業人士這樣用XD,算是有一個可靠的對象學習科學上的英文用字/敘述方法,還包括前面說到何謂禮貌/不禮貌的英文,所謂的中性禮貌,也就是一種用第三人稱而非你我他來討論這件事情(這個idea好不好vs我覺得你提的想法好不好),是某些美國人敘事的默契,有些人說美國人講話直接,亞洲人委婉,我不完全認同,該直接處直接,該委婉時,美國人也有一套話術

另一位advisor是亞裔,實驗室成員以華人居多,稱呼都以職稱代替名字(書信上),但必須要提的是用Prof. AAA自稱並不是亞洲專屬,曾經和另一位資深老美教授寫信中他也這樣自稱,果然文化就是個交互影響的東西嗎XD,回到正題,在這group上英文的學習和交流相對就少很多了,主要帶我的是一個也是亞裔的客座教授,同時是這個group畢業的學長,非母語者,偶爾講話會出現一些”do you understand?”,這種前文說過不是很禮貌的句子,年初在這裡寫過一篇paper,但是收穫似乎不如預期,這篇不論用字的專業度或是講話的流暢度,似乎都有一定的進步空間

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個人感覺,純個人感覺,我在和Nick對話的時候已經習慣使用平輩語氣講話,但是我把這種習慣帶到另一個team來時,就會覺得很尷尬甚至空氣怪怪的(想像一下在台灣,主管跟我說話,我頻頻用嗯哼表示懂了,對某些人來說是不禮貌的吧),group meeting上有些亞洲學生反而比較會出現I appreciate/apologize這種直覺上相對客套的字,似乎不是每個人都很舒適於美式文化,重申一下純屬個人感覺,不一定是實際狀況

這裡帶出一個想法,語言和文化本身是一體的,很難說把英文講得很通順,卻不熟悉美/英/澳文化任何一種,這點就是台灣學習英文困難之一,相對港、星,台灣文化在一個和英文低度相關的背景下被培養,學習基本交流的英文可能可以,要深入學習會涉及文化,就是一個相對費時費力的過程

舉例來說,在San Diego完全是可以浸泡在華人交友圈中,學幾句簡單的英文就可以生活,回到家看台灣的YouTube/PTT等,一天有時候用不到一句英文都是可能的,我曾經某天覺得英文講太少,試過大量收看英文YouTube在一些有興趣的題目(抱歉張維,報紙廣播真的不是現在的東西XD),確實小有成效,但畢竟不比真人實戰,真的感受美國各行政單位有多樹懶,還有一些老師怎麼和你討論問題,比起隨時可以關掉的媒體,和你真的必須非用英文不可時,激發出來的進步是不同的

附帶一提,上課方面UCSD的ECE老師有些不是英文母語者,上課用的英文其實有些甚至沒有台大電機老師用英文授課的流暢,當然這都能找到很多例外,決定上課品質的因素非常多,只是根據目前所遇到經驗,老師的英文使用順暢度,會很大一部分影響我個人在上課的吸收

總結

聽說臺灣目標在2030的時候,完成所謂的雙語教育,附近可學習的目標包括香港/新加坡,這兩個地方都是商務重鎮,來來往往的國際人士非常多,也因此英文能力成為很多人在社會上的必備品,但是目前以我在台灣長大,相對已經是接觸外國人多的讀書/工作歷程上,英文還是偏向一個optional的能力

換句話說,如果我只有1%的工作情境會用到英文,而英文能力培養又耗時耗力,就未必會有意願培養,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特殊行業人士可能學歷不高,但英文呱呱叫,當有太多事情比我英文講得好或不好重要時,它自然不會是一個優先被提升的能力值

就算台灣教育界突然像打雞血一樣,老師英文能力在短期內大幅提升,資源上也可以提供學生大量的英文素材,如何讓英文成為生活/文化一部分,以及思考各級教育目標到底在於考試還是實戰的英文,也就是學生學英文到底有什麼好處,我認為是為政者推動英文教育必須好好說服的,而英文這種一層一層的提升,孰先孰後也是規劃重點,絕對不是「學生要敢講、要浸泡在英文環境中」這麼簡單的說法可以概括

本文還是有點雜亂,其實有很多東西真的想講,無奈已經過長,也沒有好好的收尾,有機會某吉再行補充,本文純記錄個人所見所感受,當然有可能說錯,歡迎各家補充

--

--

Jerry 何吉瑞

台北出生長大22年後,目前在UC San Diego念不知到何時的PhD,小時候曾有夢想是當blogger,長大後發現還是言之無物,但希望能cover到一些比較少人討論到的地方,歡迎光臨(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