袋棍球簡介之 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?

--

準備資格考準備到頭好暈,偶爾來寫點不一樣的東西,如果標新立異是本blog中心思想,本文應該是符合,但通常介紹冷門運動會直接讓讀者左轉,加上我也不是什麼專家,這邊就多談一點職業化的經營模式,也就是當年在國內功敗垂成的TML (台灣大聯盟)模式,居然在20年後的美國被複製,並打倒老牌聯盟!

四大運動之外,美國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聯盟

還是該來一點簡介

袋棍球Lacrosse,顧名思義就是拿著一個類似長長的網子,然後以此傳球、射門,得分多的贏的運動,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以為是曲棍球變體,但兩者除了共用場地並無親屬關係,袋棍球起源是北美原住民運動,目前在美洲較為盛行,其他如英國、日本等國家也有發展,台灣也有代表隊,目前還在努力發展

其實不要說在台灣袋棍球是小眾,就連在美國都是很東岸白人的運動,除了發源自北美大平原,還有運動本身需要的器具相對昂貴,如果不是有天看到廣告,我可能也不會知道這個運動,但在美國,袋棍球聯盟的規模其實不算小

這邊再細講一點,就是袋棍球分成field lacrosse和box lacrosse,大多中文翻成室內室外,不是完全精確但大致好理解 (註),下文就沿用此簡稱,簡單來說最初始的型態是室外,目前美國大學流行的玩法也是室外版,但加拿大由於天氣和場地因素,反而是室內版較為流行,甚至更早成立職業聯盟

髮香區和台灣不同,在最後面XD

實際觀賽也太香了吧

會接觸到袋棍球,除了廣告,另一個原因是休賽期沒有教士的比賽,意外找到了當地有職業袋棍球隊,也就是聖地牙哥海豹 (San Diego Seals),票價大約20美金,觀賽上我認為DJ非常加分,整場都能維持著音樂不落地,開場跟中場也都有啦啦隊表演 (雖然跟台灣還有差距),也會透過電子螢幕和觀眾互動,場均大約四五千人,同於相對平和的教士球迷,海豹迷們非常投入,對手被判決暫時離場會聽到滿場的shame,反之則是滿場的Ref U suck,即使是入門,看球體驗仍然值回票價

那海豹隊所屬的是室內袋棍球的NLL (國家袋棍球聯盟),這個聯盟發展至今38年,目前15隊分布在美加,每年從11月打到5月附近,值得一提的是科羅拉多猛瑪象隊,曾經觀眾人數是超越同城NBA的金塊和NHL的雪崩隊,NLL比賽現場很瘋,但意外的是在網路上包括或是官方Reddit Instagram和YT頻道,幾乎都沒有什麼討論,算是少數的叫座不叫好聯盟,但畢竟開篇是說要討論室外袋棍球, NLL的討論先告一段落

畢竟主題是講室外

以美國大學來說更普遍的室外袋棍球,也在1999成立自己的MLL (職業袋棍球大聯盟),由於賽季並不重疊,和NLL不存在競爭關係,甚至很多球員兩個都打,這邊可以注意的是不管MLL還是NLL,營運模式上都比較接近棒球小聯盟的模式,MLL巔峰期球員薪水大概15k,NLL則是25K,都只有球季中有薪水,球員大多有兼職,福利也相對欠缺,這也為新聯盟的成立埋下伏筆

MLL在2009遇到第一次縮編,包括紐澤西、洛杉磯、舊金山三個大城市都玩不下去,如果細看觀眾人數,會發現除了丹佛暴徒、波士頓砲彈等人氣球隊外,有許多球隊是在1000大關奮鬥,加上被人貼上守舊、比賽冗長等標籤,在營運近20年後,大多球隊是很難運營的,就在這時,那個男人出手了

PLL之父,同時也是袋棍球球星 (圖片來源: PLL官網)

TML+PLG+美國文化

改變袋棍球文化的Paul Rabil,他本身是MLL和NLL的球星,但是有感於聯盟的低薪、健康福利等問題,決定在2019另起爐灶成立PLL (首席袋棍球聯盟),採取的正是1997年台灣大聯盟的家天下模式,由聯盟中央管理所有球隊,讓球員入股做自己的主人,所以不會有球隊老闆,而是藉由中央管理,讓球員平均薪水一口氣提升到35K,只能說邱董真是領先美國

這時候熟悉的劇情出現,新聯盟的福利帶走了大量MLL的選手,同時PLL把重心放在砸錢買轉播、經營新興社群媒體,都在氣勢上狠狠壓過老牌的MLL,這點和數年前PLG一口氣帶走SBL觀眾差不多,台灣籃球迷應該很有體會,兩聯盟競爭的時期比想像短,疫情讓MLL本來就困窘的財政雪上加霜,一年後宣布併入PLL,波士頓砲彈隊直接加入,丹佛暴徒隊在今年復活,其他則是走入歷史

除此上述改革之外,PLL還實行了在美國很嶄新,在台灣早就普遍的Touring Mode,翻成中文就是…全國主場XD,具體的實施方法是,每個週末PLL就只在一個球場比賽,票是以日為單位,所以各隊的人氣差異不會直接顯示在票房上,也一定程度上做到平衡效果,今年他們雖然給每支球隊一個主場,但賽制上還是全國主場,應該是以此來測試各地球迷的反應

當年TML用在地化挑戰CPBL的全國主場,在美國卻是完全相反,我們熟知的不管是NBA還是MLB,都相當強調在地化經營,全國主場反而是相當新穎的,對此Paul的說法是,如果有像NBA那樣的球隊規模和數量,那在地化完全合理,但今天球隊數跟觀眾基數都還沒起來,直接在地化反而是限縮自己的市場,反而該利用PLL的媒體聲量,做類似巡迴演出的方式照顧各地球迷

去年世界杯的畫面,不算太壯觀,希望有機會能去看PLL相比一下

PLL真的有兩下子

當然PLL的改革還包括加速比賽,但那個太細節不談,簡單來說,PLL能快速打敗MLL,而台灣的新聯盟都有點短線,其實有點非戰之罪,主要是國內老聯盟都有體育協會的支持,基本上一時半刻倒不了,並不是直接新舊聯盟比商業手腕,另外就是出發點,國內兩聯盟競爭是來自經濟利益,PLL則是打著正視球員權益的大旗,總是比較師出有名

當然我對PLL並不是完全樂觀,前面所述他們採取全國主場,雖然可以短期內找到非常多球迷,但不固定的賽程能不能真正留住這些人是個問號,另一方面則是有空氣票的疑慮,雖然在收視率、網路社群都獲得巨大的成功,但能否轉成長期實體觀眾還有待考驗,這點就跟NLL相反,NLL球迷就是屬於社群上不活躍,但會買票進場的類型

最後是觀賽體驗,前面有說到我在NLL進場的體驗很好,雖然沒有看過PLL,但去年看室外袋棍球世界盃時,感覺就差了一點味道,主要是距離場中央太遠、也缺乏NLL那種DJ、大螢幕互動的感覺,感覺始終能投入的就是本來就愛袋棍球的球迷,要透過入場來擄獲新球迷,吸引力還是稍嫌不足

當然職業與世界杯不能直接拿來比較,但如果考慮到PLL可能是為了cost down,今年來聖地牙哥的球場是租用大學球場,而不是比較有氣勢的驍龍體育場,在硬體上就沒辦法做到NLL那樣,就算真的有好的團隊,也會受制於現場狀況無法穩定發揮,所以我認為短期內PLL還是更依賴於轉播、網路聲量所帶來的收益,而不是直接的門票收入

來總結一下

PLL雖然快速統治了美國的室外袋棍球,也慢慢延伸和基層體系的合作,但這種中央管理、全國主場的玩法,到底能不能在美國穩定生存還是大問號,另外就是比較可惜我今年沒辦法現場觀看PLL來聖地牙哥的巡迴,沒辦法直接就兩個聯盟做觀賽比較,但如果單以我現在看影片回顧+世界杯體驗,室外袋棍球目前在觀賽上還是有蠻大的進步空間,這點就有待時間去考驗了

那麼,有空的話不妨出門看場職業Lacrosse吧!

(註: box lacrosse和field lacrosse真正的差異還是在規則,box可以在室外,field也可以在室內,這邊是就大部分的情況來命名方便理解而已)

--

--

Jerry 何吉瑞

台北出生長大22年後,目前在UC San Diego念不知到何時的PhD,小時候曾有夢想是當blogger,長大後發現還是言之無物,但希望能cover到一些比較少人討論到的地方,歡迎光臨(?